|
|
德国农机企业采访记 |
|
241人次浏览 时间:2007-10-18中国机械资讯网 【 大 中 小】 |
“他们很德国”----德国农机企业印象记
德国制造一向代表了产品的高质量与高技术。而记者在国一些农机企业的实地采访让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德国的农机产品同样也很“德国”。
6月10至15日,记者应德国雷肯(LEMKEN)公司、克拉斯CLAAS公司和格力莫公司(GRIMME)的邀请,赴德国对这三家企业进行了一次实地采访。时间虽然短暂,在很多方面却都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体制成熟
德国农机企业大多数是家族式企业,不像美国那样大多数是公众公司。而这种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大多数都是中小型企业。像格力莫和雷肯公司2006年的销售额分别约为12亿元和14亿元。与国内一些地方的家族企业不同的是,记者感觉德国农机企业的体制和机制已经发展得成熟。企业老板与经营者之间关系融洽,这大概是由于西方国家的诚信度高,经理人的道德操守较好,加上企业机制健全的约束,使老板与经理人之间的效用目标更倾向一致,经理人公私界限分明。
在德国的家族企业里,企业主并不以追求短期利益为目标,而非常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德国的这些农机企业由于是家族企业,不像股份制企业或上市企业那样非常注重短期的资本回报,而是更重于长远价值。不管用户还是员工,对利益都非常看重,一些企业主甚至为了长远发展不惜牺牲企业的短期利益。据雷肯公司总经理介绍,雷肯公司去年的营业额一下子上升了36%,企业给员工分发了大量的福利。在2006年给员工发工资就达80万欧元,还为员工缴纳了91万欧元的社会保障金。克拉斯一位在企业工作了30多年的老员工告诉记者,公司在50年里从未因为企业自身的原因开除过一名员工。即使在并购雷诺公司之后,原来的3400名员工也全部保留。同时非常注重公司员工的培训和资质培养,让他们学习掌握新的生产技术,与公司共同成长。
以人为本
德国企业公司的工作机制很人性化、制度化和弹性化。在这几家企业一些工点,记者看到很多张贴的纸牌上写着产品的发往地,近期或当天产品销量,这让员工明白其工作的责任,了解公司的运行情况。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激励员工生产更好的产品,刺激更多的销售,自己可以这样获得更多的工资。在讲究严格的一周40小时德国工作制度下,在很多公司里譬如一个工人在某天内按要求干完了两天的活,那么他第二天则可以请假休息。
由于企业善待员工,员工的忠诚度也很高,不少员工都将企业里的工作当作长期的事业来干,工作时间非常长。雷肯公司总经理Franz-GeorgvonBusse在企业已经工作了16年,出口部经理FORK也在企业工作了15年。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企业认识到企业“对内经营员工,对外经营客户”,表明我们的企业在很多方面已经在与国际企业接轨。
另外还提一点,当然与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有关。我们到达德国小城CLOPBERG,出火车站与雷肯公司出口部经理Fork博士见面后,就自然而然地提起其下属章小姐的拉杆箱,一直放到车后箱里。让记者刹时感到德国企业领导与下属之间关系的融洽,似乎没有国内企业或单位里,领导与下属之间时刻存在的等级观念与距离感。在雷肯公司,记者看到除了总经理办公室,其他中层领导与下属的办公都在格子间,实行开放型办公。这样很利于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沟通。这一点,倒是与国内记者见到的约翰迪尔中国部相似。
研发强盛
德国农机企业研发投入都较大,一般都有这方面的预算。格力莫占到8%-12%;雷肯和克拉斯都约为5%。这保证了其产品的领先与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相比国内企业由于专利制度的不完善,一些企业领导的素养和专利意识不强,一些企业竞相模仿其他企业的优点,但是却永远落后于国外企业原创性的技术之后。
本文共分
1
2
页
|
来源:中国机械资讯网 |
|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商虎中国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