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辽宁:推动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
|
19988人次浏览 时间:2007/3/6 0:00:00 经济日报 【 大 小】 |
|

由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铁隧道集团、德国维尔特集团联合生产的硬岩双护盾隧道掘进机“金星—1号”研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盾构机制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金星—1号”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断面大型隧道施工机械,应用于青海大型调水工程。 孙 奇摄
年过七旬的全国劳动模范张成哲没有选择在家颐养天年。这位前沈阳铸造厂副总机械师、工人出身的技术能手,带领100多名离退休的老技术工人、老劳动模范,搭起了“技术大篷车”,走厂矿下车间,办起“流动技校”。
“怎能闲得住?咱东北要振兴,辽宁装备制造又红火了,用人需求旺,形势催人急呀!”在张成哲以及辽宁千百万产业工人的胸中,重振装备制造的使命感就像那望不断的山岳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平时不大表露感情的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陈惠仁,谈起这个话题也不禁动容:“这辈子,我的心注定将和沈阳机床一起跳动,我要看到我们自己的机床和更多的中国装备站在世界装备业的最前排。”
省委书记李克强说,实现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式发展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标志,辽宁要努力在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中发挥重要作用。他多次到沈西工业走廊调研和现场办公,提出要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装备制造业基地。由此,人们便能深切地体会到,装备制造作为一个产业之于辽宁的重要地位。重振昔日装备制造业的雄风,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辽宁悠久的产业历史以及深埋在几代人心中那份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然。人们也能理解了,为何辽宁历届党委、政府紧抓装备制造不放松,虽历经艰难仍坚定不移。特别是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将发展装备制造业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并举全省之力予以扶持。
省长张文岳说,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优势,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要从振兴装备制造业抓起。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支撑,是提高辽宁产业和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动全社会科技水平的提高。
这样的决心来自对自身实力和潜力的深切认识,也源于对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准确判断。
首先,辽宁是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最早的省份。看门类,在国内装备业178个小类产品中,辽宁可生产156项,并有58类产品排进全国前6名;看存量,仅沈阳一地就积累有1000亿元的装备制造固定资产,全省数百万产业工人的生计更与装备业休戚相关;看发展,最近两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6.6%,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石油加工业和冶金工业,达到983.91亿元,增长24.8%,增幅高于全省工业4.8个百分点,成为辽宁第一大产业。辽宁省委政研室主任徐炳道进一步分析说,装备制造业的长足进步,使辽宁工业经济即使在比重最大的原材料工业遇到市场波动时仍能保持稳定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将使辽宁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其次,装备制造业作为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又是整个制造业的基础,其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及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在采访中记者很容易体会到,辽宁上下对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意义有着更深一层的理解。沈阳鼓风机集团负责人曾有这样的感言:在这个资金密集、技术密集而又称不上利润丰厚的产业里,搞装备制造就不能光以产值论英雄。他举例说,一套不到2亿元的鼓风机设备却可以使一个炼油厂每天产值增加1个亿。若算上替代进口的贡献,仅沈鼓一家企业每年就为国家间接贡献10亿美元以上。而在飞机、船舶、燃气轮机、汽车发动机、机床、盾构机、机器人、数字医疗等诸多基础装备、重点装备领域里,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意义已超出其生产本身。
第三,从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看,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国内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给装备制造业带来强劲的内需拉动。国际上,装备制造产业则开始了新一轮调整和转移。工业发展程度较高的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开始了向全球的大规模扩散转移。与之相应,我国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基地。伴随我国振兴东北战略的提出,许多跨国公司不约而同地把目光锁定在东北。这时候辽宁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积淀深厚的工业基础和工业文化、成熟的产业工人大军、与制造业紧密契合的研发力量……辽宁迎接国际装备产业转移、建设国家新型装备产业基地的优势,由来已久。
按照《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到2010年,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销售收入将达到7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90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35%;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将打造销售收入超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超过25户,其中超100亿元的企业10户,超400亿元的大集团1户;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两个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建设沈西工业走廊、辽西沿海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培育10个以上具有产业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性协作、社会化配套的产业格局。预计“十一五”期间,全省装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以上。
对此专家认为,辽宁计划在5年内建成具有较强的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产品技术比较先进,综合实力在国内领先、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是现实可行的。
激活装备制造业
搬迁重组再布新局
振兴辽宁装备制造业,具体地说,就是要振兴一批装备制造企业。而以国有企业占绝对比重的辽宁装备制造企业群体,其改革、改组、改造成本又从何筹措?“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的难题,令企业举步维艰。破解重重矛盾的拐点起始于一场政策的东风。国家振兴东北战略不仅给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更坚定了辽宁上下用新思路解决老课题的信心和决心!
沈阳铁西区是辽宁装备制造业企业最密集的地区。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最新变化,可谓辽宁装备制造走向振兴的典型和缩影。而铁西之变就从一首“西进序曲”奏响,从一个“搬”字开始。
从2002年开始至今,近两年形成高潮,铁西区183户大中型企业开始从老城区陆续撤离,搬迁到其西部的沈阳经济开发区和细河经济区进行重新整合。这些企业的历史大多在50年以上,涉及几十万企业职工、上百万家属。这场辽宁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企业迁徙活动,后来被称为沈阳装备制造业的一次“激活”手术。结果,一大批近乎“休克”的企业在“东搬西建”的“运动战”中卸掉包袱,在运动中实现了体制转换、产业升级、结构优化。铁西老工业基地由此思路一转天地宽,运用国家开发银行40多亿元贷款给企业重组再布新局筹集了宝贵的资金,获得102亿元土地级差收益,用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解决企业陈欠,清除企业发展障碍,同时还促成企业进行彻底的改造,使其加速整合优良资产,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集中。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增强,铁西乃至沈阳装备制造业由此发力,开始了持续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搬迁改造后,铁西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30%以上,工业税收是搬迁前的2.6倍。2006年铁西区预计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4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2002年整个沈阳市的工业总量。
铁西区区长李松林说,如果搬迁只是简单移位,没有形成上下游联动和产业集群,不触及企业改革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那还是新瓶装旧酒。沈阳的办法是跳出就企业抓企业的老套路,运用多种手段破解现实难题:让搬迁搭载新使命,要求国有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同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速国有资本与国际资本、民营资本和社会其他资本的有效融合。
本文共分
[
1
]
[
2
]
[
3
]
页
|
来源:经济日报 |
|
|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商虎中国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 |
|
|
|
|
|